【全力以赴战“三夏”】漯河:抢收试验田 全力保“芯片”
时间:2023-06-09 11:06:26
【资料图】
6月8日,记者在市农科院200多亩小麦试验田看到,上千个品种的小麦已抢收过半。
6月7日,在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田,3台收割机在不同片区作业。各课题组的工作人员紧跟收割机,将宝贵的小麦育种试验材料进行分装。在超级小麦课题组的试验田里,市农科院小麦所副所长赵永涛一边指挥工作人员按不同品系收割,一边拿着笔在袋子上写着“漯麦99”“漯麦76”等。“今年麦收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但经过几个晴天,麦子现在已经干透,我们所有课题组的工作人员都在试验田里与时间赛跑,中午不休息,加快收割进度,并及时对收获的试验材料进行精选。”赵永涛告诉记者,正在收割的几个小麦品种去年已经通过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在我省各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超级小麦课题组的试验田种植了600多个新育成的品系,还有11个品种正在参加省级、国家级试验。
记者看到,试验田里有一块地的小麦和其他品种不一样,其秸秆细长,泛着青黄色,没有完全成熟。赵永涛介绍,这块地的麦子是通过小麦近缘植物和现代小麦进行远缘杂交选育获得的,是正在试验的创新型品种。
“我们课题组利用小麦近缘植物中的有益基因来改善小麦抗性的同时,也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超级小麦课题组利用小麦近缘植物选育的新品系在国家级试验中表现突出。”赵永涛告诉记者,当小麦病害流行时,如果育种材料里有抗病害好的新品种,那就会对这些病害有天然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今年的连续阴雨天气导致不少麦穗发芽,赵永涛表示,在选育中已经发现有些试验材料能够抗穗发芽,我市小麦育种团队通过不断优化选育,培育、推广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
市农科院小麦所副所长葛昌斌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恶劣天气对材料,包括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农科院小麦所的各研究团队投入力量,围绕培育小麦新品种下足功夫。近年来,市农科院着力打造的“漯”字号小麦优良品种,已经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黄淮南片冬小麦种植区大量种植。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光
统筹 王辉
审读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