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航

胸外科主治医生大揭秘:给你看病时,医生都在想什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8-13 11:44:48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玉瑶

胸外科主治医生大揭秘

给你看病时,医生都在想什么?


(资料图)

普通人对医院和医生总有许多困惑:医生一见就问我“怎么不好”,我该说点啥好?为什么排一上午队,只给我看一分钟就结束了?为什么一进门就要做一大堆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检查?为什么明明很难受,医生却只让回家多喝水?……这些困惑甚或意见累积起来,有人患了“恐医症”,一想起去医院就头疼。这时,你需要一份“医生使用说明书”。

《医生,你在想什么?》就是这样一份极为详细的说明书。作者王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从业十年,做了许多台手术,也在各个平台上面向公众做了许多医学科普,尤其他的上一本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详细讲到癌症病人的照护问题,在社会上颇有反响。延续一贯的医学人文科普思路和风趣幽默的文风,这一次,王兴来了一场医院医生大揭秘,清清楚楚画了一幅求诊问诊思维导图,告诉你在给你看病的那几分钟里,医生脑子里如过山车般都想了些什么。

从病人去什么医院挂什么科选哪个医生,到医生检查、诊断、用药、手术等,无一不经历抉择,有时甚至关乎生死。但抉择的积累形成经验,可以为后来人所用。普通人虽然不会治病,但王兴认为,通过对医学思维的了解熟悉,能够更大程度协助达成“有效的医疗”,最终用好医生和医院这个“工具”,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奇妙的,须在短短的时间里达成有用有心的沟通,患者将身体完全交给医生是莫大的信任和勇气,而医生选择用技术和爱护来回馈这份信任。

代表时不时“领到”病人身份的普通人,我们向王兴问了一些也许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

外科医生、科普作者王兴

书乡:你是怎么立志要当医生的,做医生的感觉怎么样?

王兴:高二时看动漫《海贼王》,立志想成为一名船医,做一种辅助的、别人信任的工作,这件事很打动我。现在每当坐高铁飞机,广播呼唤医务人员时,站起来去帮忙,也很有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医生一直被求助,虽然有时也会有辜负感,负面和正面感受是对冲的,但其中好的感受真是难舍。就像有同事说医生太累了不想干了,但还是一直在干,因为被人需要的感觉是戒不掉的。未来我也不一定一直当医生,但学医的过程很有意义,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看到很多不同的人和家庭,这和一般的办公室工作不一样。

书乡:总会看到网上有争论,病人抱怨到医院去,排半天队就看病几分钟,觉得自己没有被医生充分重视。也有人对此反驳说,医生接受这么多年教育和培养,就是为了能在几分钟内一眼看好病。但即便理解这点,有些病人心里可能还是不放心或觉得体验不好,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王兴:有些医生确实说话简洁,这也跟一般医院就诊量大有关,他只跟你说几句话,但就在这几句话中,能把他的思路体现出来——通过看诊和化验结果,排除了哪些问题,那么大概率会是什么毛病,需要吃点什么药或不用吃。有的甚至没有把思路放在台上跟你讲,只告诉你结果,你可能就觉得体验不好,但其实他在一分钟内进行了许多思考。比如有的朋友肋骨有点疼,找我来看,拍了片子发现没有骨折,判断只是肋软骨炎,那么我就直接告诉他没有大的问题,这个病不需要看,过一阵就好了。当然不同医生有不同工作方式,但干多了都会慢慢磨练出自己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沟通方法。我不认为医生就比病人聪明,有时候医生自己也是病人,只是某些特定的领域,见得多了,有经验的加持,在认知层面上比一般人多一些。

所以,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病人筛选医生和医院,以前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医生态度不好,看了一分钟就把我打发了,而另一个医生给我讲了半小时,开了一堆药,真是好医生。但其实可能第一个医生更好,他单纯看病,更善于解决问题,更少牵扯利益。所以要跳出情绪,以一个更通透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判断思路是踏实的,就是好医生。

书乡:书里提到辅助检查,记得十多年前许多人还很诟病医生爱开检查,怀疑是不是过度医疗或为了创收。但现在这种质疑似乎少了,大家习惯遵医嘱去做各种检查,特别是疫情以来,主动通过各种检查去排除疾病。这也属于是普通人医学思维的一个进步吗?

王兴:疫情之后,大众对疾病的认知的确是有提升的,比如以前很多人感冒了不太注意吃药,生扛着,现在大家知道,即使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不能根除,但会让自己舒服一点。第二,也慢慢理解了医院的公共属性,以前有人会认为,我去餐馆花钱要吃得好,那为什么去医院花钱就不能获得好的服务?还有些人去挂急诊,只是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专门晚上去看。现在这种情况变少了,大家理解了医院的属性,知道急诊是留给需要时间的紧急病人的,不应该占用,普通病就去门诊看。第三,来看病的人也不都是很着急要解决问题,而是来看看自己是否可能有什么病,也接受了大部分病是自己康复的,只需要医生帮我筛选出来哪些是需要治疗的,比如癌症之类。大众对医学的认知,从以前很高的位置,慢慢回落到正常的位置,这是进步的。

书乡:的确,书里给我的一个认知颠覆是,大部分病不是治好了,而是症状缓解了,然后靠身体自行慢慢恢复。这个估计也会突破大部分人的认知。

王兴:所以说这是一本袪魅的书。医学没那么神奇,从科研到临床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病的确是靠自己身体康复的,医生要做的是,在认识生物学的基础之后,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肺炎,治疗不是针对病毒,病毒肯定会被人体攻克,但攻克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如果人挺不过去可能就没了,所以就通过呼吸机等手段帮他维持一阵,让其有充分的抗体,可能就恢复过来了。肿瘤也是,我们把能看到的大区域清除掉,但癌细胞未来会不会转移、会不会复发,我们也不知道,只是按照治疗方法来选择实施。其实医生干的事,就是把堵的地方疏通掉,该给的给足。如果大众了解到医疗是一种支持、一种概率,了解一些问题的答案,就不会过于苛责。不过现在大多数病人也都能理解,我干了十来年,没遇到过一个晚期病人说必须要把我治好,都是问怎么能减少痛苦,抱着怎么都行的心态来做手术。

书乡:大部分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不过我们时而还是会看到一些医患纠纷的新闻,你有遇到过吗,会怎么解决?

王兴:医疗摩擦每天都存在,但极端的冲突其实并不多,只是新闻好像显得多。医院里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沟通的问题,比如一些医生在告诉病情时,可能少了一些铺垫,让患者和家人不舒心。或者有些患者家属里有个人拍板治病,但后来没治好,亲友埋怨,他又会把压力转移到医生身上。这些都是沟通环节上的错漏导致的。

我也遇到过,还有拿手机对我拍的。有一个患者,先前住院医师跟他聊崩了,并告诉我那人有录音,要小心。我作为主治医师继续跟他聊,结果好好聊了一个小时就聊开了。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他也不是坏人,只是发现我们有一个治疗没跟他说,但那个治疗其实很复杂很难解释,是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才做成的,他了解之后很感激。大多数人都不是故意来闹想要钱的,而是因为求诊过程中遇到某些不顺心事情的累积,最后情绪爆发。归根到底,多数病人都是希望解决问题,担心救治不好,即便有过激情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医生也要理解这点,要想办法让双方达成基本一致,避免矛盾激化。在医患权力关系中,医生是主导的,但要用专业而不是位置去引导,病人可能会迷信你的位置,但真正让人信服的是你的专业。

书乡:以前以为医学生主要就是学疾病及其治疗,看到书里写,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学习如何和病人打交道。这部分是怎么学习的?

王兴:北大医学部专门有沟通课,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很有价值。比如有一道题是,你开了一个消炎药,但药有一些副作用,这时有老师扮成患者来找你,说本来肚子就不舒服,为什么还要开这个药?这就是冲突沟通,目的是要平复冲突。有同学就说,那好我换个药吧。老师说,这样不行,不能用一种让病人觉得你在认错的办法来解决,觉得你不专业。应该告诉他,没有说不舒服就不能用药,而且副作用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说清副作用,劝他先试一试。这类课程让我们学会去做一个让病人信服的专业医生,采取正向的沟通方式,通过专业性来判断怎么是为病人好、怎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书乡:书里提到一个“看病阈值”的概念,有些人相信自己身体好,身上不太舒服也不会去医院,有的人相反,不管多小的毛病也要跑医院。在医生看来,合理的阈值应该是什么?

王兴:作为医生没有办法决定病人来不来医院,只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后,也要负担其代价,老不去医院的人就要担负万一生大病不好治的风险,老看病的人就要长期接受焦虑和折磨。只要能接受就自洽了。我们要拒绝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疑病症”,老觉得自己不正常,但其实大多数人多少都有点不正常,有的人睡觉磨牙,有的人心率慢,有些人白细胞低,只要不构成病症就没问题。现在人还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比如看到年轻人加班得胃癌很恐慌,但这是情绪,不是知识,不是加班就得胃癌,这是概率事件。还有最近说阿斯巴甜致癌,但又不是每天喝十杯,偶尔喝一喝可乐没什么关系,只要不鼓吹它就行。另一个极端就是一直不看病,每年关键性的体检还是要有,这样能避免一些本来好治的病拖久了反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终每个人都会走到一个中间位置上,只要是自己觉得舒服的程度。

书乡:你在书中提到,现代医学流水线化,医生只能做好自己这一环节的工作,而以前的医生可以是全科的,自主性也比较大。这当然是医学专业细分和进步的结果,不过也会有掣肘之处。你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呢?

王兴:千百年来人的特性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科技变了,以前一个医生从头到脚都能看,现在治疗变得碎片化,但对于某个具体病症的专业度肯定还是优于以前。不过从病人角度来说,当然希望一个医生能负责所有的事情和步骤。就像有病人对医生说“我妈就全交给你了”,我听到会觉得很温暖,因为医生就是做这件事情的,要承接别人的信任。现代医疗可能缺少这样一个“出主意”的人,病人要在各个科室各个医生间辗转。我觉得关键环节的医生应该承担起这种角色,一方面是医疗,另一方面也要对病人有情绪关怀。比如我的第一个病人,他肝癌转移了,问我能不能拖一拖再做手术,因为想参加女儿的婚礼,这些情况是可以商榷的,是我们可以帮病人设计的,这样病人的体验和满意感都会提升。

书乡:这些年有不少医学科普或医学人文类书籍出版,对于大众了解疾病与治疗、照护很有助益。你觉得还有哪方面工作可以做呢?

王兴:现在主要还是来自一线医生的讲述,少了患者方面的发声。其实患者也会有患者的小智慧小技巧,能给其他人一些参考,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去处理。医生更多讲医疗故事,患者可以讲跟医生沟通的故事,现在很多患者都是高知人士,边跟医生治疗边学习,这些经验都可以给别人一些借鉴。现在北医也有叙事医学专业,辅导医生写医患故事。比起科学,故事更打动人,想做大众普及,就还要往深里挖,不断更新案例和故事。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这些“讲故事”的年轻医生多一点包容和支持,只要我们讲述的心是好的。

相关稿件

胸外科主治医生大揭秘:给你看病时,医生都在想什么?

宁夏泾源: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中药材价格走高背后 专家建议:建立中药材战略储备库

中国跨境电商潜力持续释放 海内外人士谈行业可持续发展

日本多地民众在福岛集会抗议核污染水排海

一名3岁儿童在美国“转运移民”路上死亡

韩国最大在野党在韩国各地成立“阻止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总管对策委员会”

又一波 新能源车 降价潮来袭?至少10家汽车品牌官宣降价促销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

网友吐槽共享充电宝存在“价格刺客”、充电慢归还难等问题 从“真香”到“嫌弃” 其间经历了什么

深晚记者对话深圳NIP电竞俱乐部选手向涛、赵志强 “深圳的人与风都很热情”

广东发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深圳7处红色资源点入选

光谷企业用光纤传感技术成功监测地震信号

江苏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干部为撤离11位老人被困洪水4天3夜

祝贺!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

野火致67人死亡!美国夏威夷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在塔吉克斯坦建成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弘扬工匠精神 架起民心相通桥梁(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各地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技术创新提振行业发展信心(经济新方位)

防汛救灾进行时丨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做好灾后防疫消杀

广东部署加快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 202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万亿

一笔一画感受生态美好家园:福田发布“生态地图”倡导绿色全民行动

深圳音乐厅“镇厅之宝”管风琴修缮后首秀 三位演奏家奏响管风琴之夜

外媒:俄外交部谴责乌克兰袭击克里米亚大桥,誓言报复

网友东京偶遇木村拓哉 穿着休闲背影帅气

vivos10pro参数(Vivos 10 Pro手机规格简介)

向云端!低空旅游梦飞扬

广州⇋喀什!国内飞行时间最长的直飞航线8月15日起开通

在“烟火气”小店里 他们守着“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