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的“政策底”
时间:2023-08-30 12:16:45
印花税“减半”的消息是周日下午出来的,当晚,绝大多数的大V都怀着绝对乐观的态度解读,其中还有不少天天吐槽的也给政策大大点赞。
这些解读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这种过于一致乐观的媒体氛围(自媒体也是一种媒体)。如果说导致周一“1分钟政策底”的原因有多个,这种氛围至少能挤进前三。
(相关资料图)
所以周一晚上大V们纷纷转变态度,对股市而言,是件好事。
印花税“减半”,实质是“不及预期的”
周日下午刚看到印花税“减半”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及预期啊”!因为我很清楚记得,近两个月以来无论机构还是学者们,呼吁的都是直接“免除印花税”。
但随即而来的气氛,无论股民还是各种媒体,都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记忆力。甚至直到周一晚上,似乎也没出现印花税降幅“不及预期”的声音。
但至少对于机构而言,嘴上可以不说,心里可是澄亮的。外资也一样。
减印花税,为什么被一致认为是“政策底”?
这涉及印花税对股市影响的 起源 。
别看网上到处搬运的“历次调节印花税对股市影响”的统计,2007年前的6次印花税调节对股市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印花税的魔力首次刻进股民脑海,始于2007年的5.30事件(印花税从千1升到千3),当年是A股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年,没有之一。
A股6000点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在那一年形成的,5.30事件虽然不是直接把A股从峰顶锤下来的转折点,但只要经历过那一年的股民,如果现在问他们2007年疯牛是结束于什么原因,绝大多数会告诉你“因为上调印花税”。
然后就是2008年的两次调降印花税,第一次是4月底(从千3降回千1),第二次是9月中(双边变单边,相当于减半)。属于是完整的一轮“用魔法打败魔法”,而且显然,第一次并没构成“政策底”。
所以客观来说,印花税这个被认为是“大杀器”的政策工具,上一轮发生在遥远的15年前,而且所谓的“重大影响”,历史参照也只有那么一轮,生效率还只有三分之二。
再者,虽然这次印花税减半,表面上跟上一次2008年9月(双边改单边)降幅一样,但就整个股票交易成本而言,由于以往印花税占股票交易成本的绝对大头,随着印花税一次次调降,印花税在股票交易成本里的比例也一次次下降,印花税对交易总成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例如2008年4月(从千3降到千1),整个股票交易成本就是几乎降了近三分之二。但到了2008年9月(双边改单边),交易总成本就不是降一半,而只是降了40%左右。再到这一次印花税减半,交易总成本就只是降了三分之一左右。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此前机构和学者们呼吁直接“免除印花税”。
所以当看到绝大多数大V和股民,之前还一直对各种政策嗤之以鼻的,面对“印花税减半”都突然地、不约而同地又相信光的时候,实话说,我当时是很疑惑的。尽管,我也认可这是个“政策底”——与7.24遥相呼应构成的“政策底”。
股市缺的不再是信心,是钱!
周一的“股民英雄纪念碑”还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股市缺的不是钱,是信心”这句被大家念叨了半年的话是错的,至少已经是过时的。
同样在周日下午出炉的 收紧IPO ,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这个问题。
试想想,当池子的出水口明显大于进水口的情况下,无论进水多快、多猛,水面都无法高过出水口的。如果这个池子是股市,那么水面就是股市的高度。
自从只侧重于“发挥股市融资功能”的定调,出水口就加速变大,很快就形成 出水口大于进水口 的格局,更要命的是,出水口是向下扩大的。
缺不缺钱,是一个相对问题。让股市重新变得“不缺钱”,能下的管子也不会只有一根:可以拓宽进水口,也可以加大进水量,还可以收窄出水口。
量化基金因素
早在周日晚上,就有不少分析说降印花税直接受益的是 量化基金 ,因为他们是高频交易的主力。可惜,没有再进一步的分析。
高频交易,意味着多数的量化基金,都是中短线交易策略;也即意味着,无论是黑盒子还是白盒子模型,回测的历史行情长度都不至于延伸到15年前。换句话说,量化基金策略的字典里不存在“印花税”这个因子。
于是,面对大幅高开的“异动”,量化基金就充分发挥了他们“抚平市场波动”的功能,大力参与了周一的“立碑”行动。
但另一方面,由于量化基金只会抚平波动和提供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趋势本身,所以虽然把第一天“搞砸了”,但后面大概率会换来更有持久性的反弹。
绸缪
2008年的两次降印花税告诉我们两件事情:一、政策不是万能的,也要尊重基本面的客观事实。二、市场底会早于基本面的好转到来,也因此而“不可预测”。
股市不是一个“张嘴等喂饭”的地方。周一的走势很离谱,盘后投资者的反应也很真实:在散户普遍发泄不满和到处看段子的同时,券商和基金的小伙伴更多在绸缪周二、周三、乃至9月的开局;在绸缪选板块、选股,而不是纠结指数漂亮与否。
前期文章分享过,机构选股的大原则是这么个优先级的顺序(除开主题投资):高增长 >扭亏 >稳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在前景模糊的阶段(例如近半个月),银行板块特别抗揍的原因。
现在“政策底”基本确定的背景下,虽然高增长的机会今年还是不用指望的,但业绩扭亏的板块倒是蛮大确定性的,这些就是机构绸缪的方向。
最典型的扭亏板块就是房地产开发,以及有很大交集的顺周期板块。
近段时间,到处都在抱怨股市问题;然而大家有没发现,已经没啥声音在吐槽实体经济了?——不说实体经济已经悄悄好转,至少负面的东西,已将近出尽了。这也是顺周期的一个重要逻辑。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