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五识身相应地(6):眼识(3)所依(2)二依

来源:大象佛学图书馆 时间:2023-06-24 06:55:25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相关资料图)

壬二、略释二依(分二科)癸一、标列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眼识的三种依止,合成二依,成色与非色二种依止。

癸二、随释(分二科)子一、辨类

眼是色、余非色。

眼识的三种依止,第一个是「色」,「色」是什么呢?「眼是色」法,「俱有依」里面指什么说的呢?就是眼识所依止的眼根,是色法组成的。「余非色」,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依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质组成的。

韩清净《披寻记》:「如是略说二种所依等者:前说所依具有三种,今摄彼类,故略说二。一、色所摄,二、非色摄。如五蕴中,初蕴色摄,余非色摄。此亦如是。于所依中,眼为俱有依,色蕴所摄;意为等无间依,阿赖耶识为种子依,皆非色蕴所摄。由是故说眼是色,余非色。为显有色、无色法类差别,是故略说二种所依。」

前文说眼识的所依有三种,现在将三种所依归纳为二种。第一种属于色法,第二种属于非色所摄。如色受想行识五蕴中,色蕴属于色法所摄,其它的受想行识等蕴就不是色法所摄,这里也是一样的道理。眼识的所依中,眼根是俱有依,属于色蕴所摄。意是等无间依,是眼识的过去识,阿赖耶识是种子依,都不属于色蕴所摄。由是说,眼是色蕴所摄,余非色蕴所摄。为了显示这三种所依,是有色法,或无色法的种类差别,要略说为二种所依。

子二、出体(分三科) 丑一、眼

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出体」,说出来什么叫做「眼」。先解释「眼是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眼识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么成就的呢?「谓四大种所造」,「四大种」怎么讲呢?地、水、火、风叫做「四大种」。「大」,是广大的意思,它的作用非常广大。譬如说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种」所创造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大」。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种」才能够增长、才能够成就,所以称之为「种」。「种」,是因的意思。它是「种」、又是「大」,故名为「大种」。

现在不说是大山、大海、大地,是说我们的眼根,眼根是「四大种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我们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风所创造的,不过这个地、水、火、风,精微了一点,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风。「眼识所依净色」这样的「四大种所造」的眼根,是我们眼识的依止处,是眼的依止。这样的地、水、火、风的色法,是「净色」,是特别的精微清净的一种物质组织成的。

「无见有对」,眼根的地、水、火、风,我们见不到。「有对」,「对」字是个碍的意思。有三种碍,就是障碍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有这三种不同。障凝有对怎么讲呢?譬如说是这里有一道墙,墙也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我们想从这里过去,过不了,它有障碍。

第二个是境界有对,这境界有对怎么讲呢?,谓六根、六识等十二界与法界一分之心所法,此十三界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不能于他境生起。如眼根与眼识及其相应之心所,于色境生起,被其自境拘束而于他境不得生起,各各根识亦被各境所拘束。

第三个是所缘有对,谓六识与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亦即六识与心所被其所缘之法所拘束。上述之境界、所缘二者,皆为六境,惟依取境之功能而称境界有对,依攀附之作用而称所缘有对。

所缘,对心法来说的,就是眼识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够缘虑。我们的眼对一切的形色,也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不能缘,因为眼根是物质,不是心法,它不能缘虑的。能缘虑的是心法,眼识也是心,眼识对色法它有缘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缘有对。若是声音,眼识就不可以,眼识不能去缘声音,那就不是所缘,不是它的所缘有对。合起来说叫做无见有对。前面说「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那就是五个净色根,是无见有对。那么这里面,就包括了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因为「四大种所造」的净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质,所以它也是有障碍,所以包括了障碍有对,而又是境界有对,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缘有对。所以是「无见有对」。

延伸阅读:

1、《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七十六:应知「有对」总有三种: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障碍有对者,如以手击手、以手击石、以石击石、以石击手、以杵击锺,此等展转更相障碍,如是名为障碍有对。境界有对者,如眼根等诸有境法各于自境界有所拘碍,如是名为境界有对。所缘有对者,如心、心所有所缘法,各于自所缘有所拘碍,如是名为所缘有对。如是三种有对法中,此中但说障碍有对。

2、《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论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见,以可示现此彼差别。由此义准,说余无见。如是已说有见无见。唯色蕴摄十界有对,对是碍义。此复三种:障碍、境界、所缘异故。障碍有对,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或石碍石或二相碍。境界有对,谓十二界法界一分诸有境法于色等境,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毕舍遮、室兽摩罗及捕鱼人、虾蟇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有眼于夜有碍非昼,如诸蝙蝠鸺鹠等眼。有眼于昼有碍非夜,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狗野干马豹豺狼猫狸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此等名为境界有对。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境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碍?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转故。应知此中唯就障碍有对而说,故但言十有色有对,更相障故。由此义准说余无对。」(CBETA 2020.Q3, T29, no. 1558, p. 7a11-b4)

韩清净《披寻记》:「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者:眼是其名,色是其体。眼名云何?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如下意地释。(陵本三卷十五页)色体云何?当知眼根为彼所摄。此有多别。为显界摄,是故说言四大种所造。地水火风名四大种,色香味触及与身眼名此所造。为显相摄,是故说言眼识所依净色。皆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四卷八页)为显类摄,是故说言无见有对。亦如决择分释。(陵本六十五卷九页)」

眼是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止的净色,唯清净天眼才可以看到,无见有对者即是看不到而有质碍。眼是它的名称,色是它的体性。眼的名称定义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观察种种色法,观看以后又不看,称为眼。色蕴的体性是什么?应当了知眼根是色蕴所摄,就这点而言,又有很多差别。如下〈意地〉《瑜伽师地论》卷第三有说。

为了显示眼根属于界摄的色蕴。界,即是种子,也就是因的意思,故说眼根是由四大种所造。地水火风名四大种,色香味触及与身眼都是四大种所造。若以成就眼根的因性来说,眼根是由四大种、色香味触、及身根、眼根等十种色法所造。眼根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有点湿润黏着,属于水大;有温度,是火大;还能动来动去,是风大;眼根有颜色、闻起来有气味、尝起来咸咸的,也有触的功能,还要依止身根,由是说眼根由十种色法所造。

为了显示「相摄」,说眼根是眼识所依止的清净色。唯清净天眼可见,称为净色。约相摄的色蕴而言,「相」是相状,只有眼一种,相摄在〈决择‧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有说。若由与眼根不相离的色蕴,则包括地大、色、香、味、触、身、眼共七种。类摄与无见有对在〈决择‧思所成慧地〉《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有详细的分别说明。为了显示「类摄」,就眼根的种类来说,眼根属于无见有对这一类。无见是看不到,有对是有障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复次,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就是一次一又一次,总是要攀缘色;观看了以后又不观了、又舍掉了,「故名为眼」。眼指眼根,眼识不在内;说眼识在内也可以。

在窥基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略纂》上解释,「眼」的梵语叫「斫刍」,翻到中国话叫「行尽」。窥基大师解释,眼能在一切境界上活动,「尽行尽见」,无论在所有在这些境界上,只要属于这个范围内它都能活动,它都能够去见,所以叫做眼,这是按照「行尽」的意思来解释。

「复舍」,这个意思表示一剎那就过去了,它不能够相续下去,这是眼识的意思。「复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分别,所以「复舍」。

延伸阅读:

1、《瑜伽师地论略纂》卷2:「释名中。眼者梵云斫刍,斫者行也,刍者尽也。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今言眼者,体义当故。」(CBETA 2020.Q3, T43, no. 1829, p. 24a10-12)

2、《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2:「言一眼者,照瞩之义,梵云斫刍,此翻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是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也。」(CBETA 2020.Q3, T44, no. 1836, p. 50b13-15)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836_002

3、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下):第八、释处名别中,眼者,梵云斫刍。斫者,行也;刍者,尽也。谓能于境行尽见诸色故。耳者,梵云戍缕多,此云能闻。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问: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清净色。」问:色蕴当中有几种物类是摄属于眼根的?在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中,有那些是摄属于眼根的?答:以眼根自体的相状来说,只有一物,是眼识所依止的清净色根。凡诸法属于自体的相状,由自相显出诸法的自体,这是相摄。如眼识所依清净色是眼根,眼根是清净的四大所造成的,以它自体来说,眼根是眼识所依的清净色。

「若据不相离摄,则有七物。谓即此眼及与身、地、色、香、味、触。」若依据与眼根和合不相离的色法而言,则有七种物类,包括眼根以及身体,因为眼睛依止在身体上面;而且是坚硬性的地大所成;眼根还有颜色;也有香气,还有触。根据不相离摄来说,眼相有七物,就是眼、身、地、色、香、味、触。

「若皆据界摄,则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风界。」就界摄的种子而言,形成眼根的种子有十种物类,就是眼、身、地、色、香、味、触及水、火、风界这十物的种子,形成眼根。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成,眼根虽以地大为自相,其实它也含有水、火、风大种在内,依据不相离摄有七物;依据界摄,则有十物。地、水、火、风任何一种物质看起来虽然只有地一种,可是里面有其它的种子,根据这个道理说界摄。事实上因缘一转变水、火、风的作用就能现前,因为有某功能性,表示有相对应色法种类之种子的缘故。如果就界摄,地、水、火、风都是互相有其它的种子的。

「如眼,耳、鼻、舌当知亦尔。」如眼根以界摄有十种,耳根、鼻根和舌根也是一样;若依据相摄只有一种,耳识、鼻识、舌识所依的清净色。以不相离摄有七种,将眼换成耳、鼻、舌。如果根据界摄再加上水、火、风共有十个。其它诸根也是一样的道理。

「此中差别者,谓耳、耳识所依清净色,鼻、鼻识所依清净色,舌、舌识所依清净色。余如前说。」此中的差别,是指耳是耳识所依的清净色,鼻是鼻识所依清净色,舌是舌识所依清净色。余是不相离摄及界摄,就如同前面所说的眼根一样。不相离摄,名之为余,其实包括界摄。耳、鼻、舌三的情形,如前眼根所说的。

丑二、意

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

「意」,就是等无间的相貌。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前一剎那、后一剎那,中间是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它的,那么它过去了,就是灭了,灭了以后,后一剎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剎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剎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的眼识的灭,是后一剎那生起的条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到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生灭的这样子。所以从这上看,我们的识,是有生有灭,而不是常住。「意」,是心法,不是色法。

韩清净《披寻记》:「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者:谓此剎那眼识现行,于所行境有所了别,是名为识。若谢灭已,无所了别,应不名识,唯可假说名过去识。然由中无间隔,不障现识相续而生,此过去识转名为意,能与现识为依止故。即依此义,得此意名。」

意指眼识无间过去识的意思,是现前一剎那眼识,对所取色境有所了别,称为识。若眼识已灭,不再有所了别,应该不能称为识,只能假名安立为过去识。由于前后二个眼识之间没有间断阻隔,不障碍眼识相续而生,此过去识就改名为意。此过去识能与现识为依止的原故,就依这个意义,安立意的名字。

丑三、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解释「一切种子识」的依。「一切种子识」,它也是眼识的依止,因为我们眼识的生起,它要靠种子才能够生起。若没有种子,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识生起的重要的一个条件。

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都是要有种子才能生起的,「种子识」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种子呢?「谓无始时来乐者戏论熏习」,这是说从无始以来,找不到开始的那一天。「无始」,没有开头那一天。所以是「谓无始时」以来,一直来到现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乐着戏论」,我们心里面就是欢喜戏论,爱乐味着。爱乐,就是欢喜这样。着,就是黏上上去了,也就是系住了。「无始时来」,我们爱乐什么事情呢?「戏论」,爱乐欢喜戏论。我们心里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就叫做「戏论」。

「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就是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它能引出这种事情。就是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些都是叫做「戏论」。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究竟是指什么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在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以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

「乐着戏论」的结果呢?就叫做「熏习」。什么叫做「熏习」。《摄大乘论本》卷1:「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蕂中有花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CBETA 2020.Q3, T31, no. 1594, p. 134c2-10)。「彼和此」,此中有能「此」,和『谓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与彼法。「此」是指阿赖耶识说。这个「彼」呢?指转识说的。「此」阿赖耶识与「彼」转识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离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灭』,同时的剎那生,同时的剎那灭。若是不生灭的话,就不能熏习了。若没有生灭,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不能熏习的。阿赖耶识能受转识的影响,转识,就是前七识,前七识都有所缘境,在所缘境上贪、瞋、痴的活动,就熏习了阿赖耶识。

就像箱子里面放了香,香放出的香味木头熏习了箱子,所以也有了香气。『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受了前七转识的熏习,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一种种子。种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这个功能又能生出来前七转识。『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边有一种功能,所以这功能是生彼前七转识的因;前七转识就是所生的果了。这叫做「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熏习。你同好人作朋友,你就受他的影响,你也变成好人了,这就叫做「熏习」。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这功能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阿赖耶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

所以这「一切种子」是从那里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来的,就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创造什么就是什么。欢喜作医生,就是过去生有熏习,今生还欢喜作医生;前生出过家,拜佛、念经、学习佛法、欢喜打坐,他欢喜就是前生也这样熏习过,前生熏习过有那个种子,现在遇见因缘了,这种子就发生作用了,在心理上就是欢喜。人与人看见了欢喜,人与人看见了不高兴,就是前生有过熏习。所以「谓无始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种子,就是储藏在「异熟识」里边。那么现在我们眼识,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眼识种子。

延伸阅读:

戏论:

1、《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邪戏论」者,复有六种:谓颠倒戏论,唐捐戏论,诤竞戏纶,于他分别胜劣戏论,分别工巧养命戏论,耽染世间财食戏论。

2、《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或乐諠众,由此因缘,乐与在家、及出家众,谈说种种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淫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如是等类能引无义,虚绮论中,乐共谈说,抂度时日。」

3、《摄大乘论释》卷4:「论曰:无量时戏论生起种子故。释曰:四种世间言说名戏论,谓见、闻、觉、知。但以名言分别,有此四种,不缘实义故名戏论。约前后际戏论不穷,故言无量时戏论。此戏论若生若起,由名言熏习生故,说名言熏习为戏论种子。」(CBETA 2020.Q3, T31, no. 1595, p. 180b9-14)

4、《佛性论》卷3〈5 总摄品〉:「又以无戏论为事。戏论有三: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是三戏论如来灭之已尽,故以无戏论为事。戏论者有三义:一能违碍实理、二名虚诳世间、三障隔解脱,初违正境,次违正行,后违正得。合此三义,名为戏论。又戏论有九种:一通计我、二的计是我、三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一通计我者,于五阴中通执有我,而不能分别即离,但漫执故。二是我者,于现世五阴中随取一阴为我。而言是者,是的别义,定是二处:一定在现世有、二定在一阴上执,故名为是。三计我应生者,一切诸见不出有无二种,由有见故所以执常。于无见中复有二种:一邪见者,谓一切无因无果,并拨三世故;二断见者,谓唯有现在,不信未来故。四计我不更生者,此计因断见起。五计我有色应生者,于欲色二界中以色为我,此执则因常见故起。六计我无色应生者,于无色界中计受心法为我。观色坏灭,此三法不灭,因常见故起。七计我有想应生者,于三界中除无想及非想天,所余诸处并计有想为我,因常见起。八计我无想应生者,计无想天及草木等为我,以同无想心故,由因常见起。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者,此计有顶处为我,以观想为系缚,计涅盘为坑堑,若不除想无由解脱,有系缚故。若并除想,复恐失我,堕涅盘堑。何以故?想与于我不得相离故。不得弃及与不弃,为系缚故欲除于想,故名非想;恐失我故不敢并除,故名非非想。由此散乱心,不得涅盘,故说此等名为戏论。若能观证法身,一切戏论并不复生。」(CBETA 2020.Q3, T31, no. 1610, p. 803b17-c20)

5、《中观论疏》卷1〈1 因缘品(一本-三末)〉:「又就观法品明戏论有二,一者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二者见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又利根者起见论,钝根人起爱论,又在家人起爱论,出家人起见论,又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又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今说此八不灭二种戏论也。」(CBETA 2020.Q3, T42, no. 1824, p. 12b25-c1)

6、《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9〈25 三三昧耶行品(一九)〉:「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彼,故名戏论也。」(CBETA 2020.Q3, T39, no. 1796, p. 777c9-11)

韩清净《披寻记》:「一切种子识等者:此释前说种子所依。当知即是阿赖耶识,非离阿赖耶识别有一切种子识。前后二文,或广或略,更互影显,义乃圆满。前文唯说一切种子,而未具言彼种子因;此文唯说是异熟识,而未具言执受所依。由此二文前后影显,成种子依,义得圆满。虽有释言阿赖耶识非即种子识,然非此意。以此唯释种子依故。摄大乘释阿赖耶识,依摄藏义,显因果别;亦依种子差别说故。由是当知,此一切种子识,即是前说阿赖耶识。约阿赖耶识位,说名异熟识,说名一切种子识,于教于理无相违失。复次,阿赖耶识,先业所引,变异成熟,随所生处,于自体中能持三界余体种子,由是说言一切种子异熟识。此一切种,且说有漏,不说无漏,是故更说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其生因。云何戏论?谓执我者三际俱行,谓我为有,或谓为无;又于诸法执有实性,或谓为异,或谓不异。如是语言皆由不正思惟虚妄分别之所发起,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是故说彼名为戏论。如是戏论,无始时来爱乐味着,故名乐着。长时串习,故名熏习。依此熏习,彼种得生,是即所谓名言种子。言异熟者,由业现行,彼种得生;彼种生已,渐次变异乃至成熟,是即所谓业种子。由此名言及业种子,于现法中能生现行;现行生已,还熏彼种。如是展转更互为因,成就流转不息道理。为显此义,是故说言一切种子异熟识。」

一切种子识,这一段文是解释前文所说眼识的种子依,即是阿赖耶识,不是离开阿赖耶识另外有一切种子识。前文略说、后文广显,二段文更互补充,彰示开显,才能圆满解释一切种子识的意义。前文只说一切种子,而没有说明彼种子的生因;此文说明种子的生因,只说到异熟识,而没有详细开显执受所依。由此二文,前后彰现开显,圆满解释了种子依的意义。虽然有些地方解释阿赖耶识不一定等同种子识,然而不是此文的意思,与此处文义不合,因为这段文就是解释阿赖耶识为种子依的意义。

《摄大乘论》解释阿赖耶识,依摄藏的意义,开显阿赖耶识「能摄藏」种子是诸法生因;阿赖耶识「所摄藏」的种子,是诸法熏习的结果,因果差别;也是依种子生现行,或种子被熏习的差别而说。由此可知,此一切种子识,就是前文所说的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摄藏种子的因果差别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若约阿赖耶识是善恶业种子,成熟感得的果报称为异熟识;约阿赖耶识能相续执持种子称为一切种子识。无论称为异熟识或一切种子识,于佛的教法与道理都无违背与过失。

其次,阿赖耶识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生的,经过时间、种类、性质等变化差异而成熟。不管到三界中哪一界受生,报体的阿赖耶识中都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种子,故称为一切种子异熟识。例如现在自己是欲界的人类,在阿赖耶识中也有色界、无色界的种子。因此不宜说自己不能得定,重点是如何将其开发出来,只要肯如法精进修习,大家都可能成就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此处所说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姑且只说有漏种,不说清净无漏种,故说这些有漏种子,从无始以来,由种种戏论熏习而生。

有漏,《成唯识论》卷第二:「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有漏种,乃依于烦恼所造的善恶法,熏习到阿赖耶识中成为无记性的种子,与异熟识─阿赖耶识的体性无差别,都是无记性。这些有漏种在因地时有善恶性,熏成种子是无记性,种子现行时又有等流的善恶性,也称善种子或恶种子。漏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源是我执,在凡夫位未断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造恶时熏成有漏种,修善时熏成的还是有漏种,只是善恶性不同,感得苦乐不同的果报,但都不离我执烦恼。

〈决择‧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六说到:「复有有漏义,谓若是处烦恼能生四种过失,是有漏义。一、不寂静过失,二、内外变异过失,三、发起恶行过失,四、摄受因过失。」

一、不寂静过失,指烦恼现行时内心不寂静。

二、内外变异过失,烦恼能令内身外境产生变异,有烦恼时心情不好,身体不适,诸事不顺。

三、发起恶行过失,烦恼起时容易造恶。

四、摄受因过失,由烦恼造业,引发来生的苦果。

什么称为戏论?最根本的戏论是指我法二执。第一种戏论即执着有我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都执着有我。执着五蕴是我,或我不是五蕴,离蕴有我,这些执着都是戏论。第二种严重的戏论是,又对五蕴及器世间等一切法,执着有真实性,执着五蕴与我为异或不异。这些语言都是由不正确的思惟、不真实的颠倒分别之所发起。能引出无义无利、没有道理的事,不能引发有功德的事。故说这些语言称为戏论。凡夫对这些戏论,无始劫来就欢喜爱乐、于中生喜生乐,味着不舍,称为乐着。长久以来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经常在这些境界上活动,称为熏习。依止这样的熏习,有漏的种子就由之而生,就是所谓的名言种子。三界心心所都是名言种子。

所谓异熟,是由业力的现行,在阿赖耶识熏成种子,种子逐渐变化乃至成熟感果,这是所谓的业种子。造业时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这些种子剎那剎那在变,若不断除它,就会永远存在。遇缘现行,不会自己消灭,就像垃圾不扫,永远在那里,这就是所谓的业种子,由身口意三业现行熏成业种子。由戏论名言种子及业种子,在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中遇缘能生现行;现行生出来后,又熏成种子。这样展转的种生现、现熏种,三法同时,互为因果,成就生死轮转不息的道理。为了显示这种道理,说一切种子异熟识。

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异熟识,有二种含义,一是因性,一是果报。一切种子是诸法生因,异熟是善恶业种的现行果。三业现行及各种名言戏论,熏成有漏的名言种子及业种子,因缘成熟又生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若不用戒定慧断除这些因种,则尽未来际仍将轮转生死,无有止息。

- 喜 欢 作 者 -

相关稿件

五识身相应地(6):眼识(3)所依(2)二依

玩转DIY?一汽奔腾开启全新定制模式-微动态

快看:广汽集团(02238.HK):拟不参与如祺出行融资

每日热议!工程机械租赁分会组织召开《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施工现场管理规程》团体标准专家审查会

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原副总经理跑官买官,涉嫌贪污受贿行贿犯罪 世界速读

当前简讯:大连人队迎来久违的胜利

我市部分医院实行无假日门诊-资讯

津巴布韦矿工要求美元工资,威胁采取罢工行动

2023年XPLUS中国电影展在韩开幕_全球即时

焦点速看:无处不在的意思是什么_无处不在的意思

身体莫名发热可能是太焦虑了

世界微速讯:人民财评:给包装“瘦身”,助力绿色消费

全球球精选!银川:立即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

世界时讯:被之僮僮夙夜在公翻译_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端午假期首日北京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98万人次

每日信息:50个分馆集中“充电” 湖南湘江新区图书馆总分馆馆员培训举行

为藏族女孩,续写跨越5000公里的爱心故事 环球观察

快看点丨佩香囊、竹编龙舟、制作艾草花…今天,长宁老人欢欢喜喜过端午!

哈铁科技(688459.SH):自主研制的RFID芯片等产品均为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方向布局产品

世界热点评!中国西北航空公司招聘_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偏角法计算公式和解释_偏角法 环球今头条

【环球时快讯】中信建投:市场将迎年内最佳机会 顺周期科技轮动被看好

一个月估值飙升1.2倍,英诺伟上市有“割韭菜”的嫌疑?

曝索尼年底公布新的移植PC作品:明年初发售!

著名的农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成就了自己却输掉了儿子

今日聚焦!半年线战法_半年线

高油酸花生油的好处与坏处_高油酸花生油的好处

the last leaf读后续写_the last leaf课文翻译_环球微动态

新南路附近这所幼儿园投用在即

端午节大明湖上演龙舟“争渡”,济南明湖龙舟文化节同步开幕 环球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