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宜宾这些非遗项目升级啦(一)
时间:2023-04-17 13:17:17
据宜宾文旅:
(相关资料图)
近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市入选19个
目前我市共有
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
省级非遗项目48项
市级非遗项目70项
已形成梯级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体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入选的非遗项目吧~
01僰人传说
僰人传说是广泛流传于珙县洛表镇一带的一种叙事文学,传说以神秘而古老的僰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经过群体的口耳相传和加工创作,演绎出一些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关联的生动情节。主要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表现空间主要为民间集会、“摆龙门阵”等场所。为了增加故事的惊险、悬疑、刺激效果,讲述者经常采用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肢体的夸张表达,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代表作品有《九颗印和九盏灯》《神奇的石船》《点将台》《九龟撵蛇和石蒲扇的传说》《火烧凌霄城》等。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2哪吒传说
哪吒,相传出生于南广,现今的陈塘关。南广九湾河相传为当时东海海口,哪吒闹海勇斗龙王三太子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今天南广古镇留下了许多与哪呼传说相关的遗迹。哪吒勇斗龙王三太子的民间传说故事自清朝开始在宜宾民间流传,他所展示的惩恶除强、爱憎分明、正直勇敢形象一直铭记于宜宾人们心中。人们对哪吒的瞻足神会,是对哪吒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和见义勇为美好品质的推崇。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3横江山歌
横江山歌是人们在民间歌会、割草等场所自娱自乐而创作的一种歌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前主要流传于宜宾市高县和宜宾市叙州区辖横江镇、复龙镇。横江山歌的歌词题材有唱古人,唱教字歌,唱动物,唱爱情,其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旋律欢快、节奏紧凑、歌唱自由。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4谐剧
谐剧是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是四川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一支艺术花朵,1939年王永梭首创。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几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类似于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代表作有《卖膏药》《自来水龙头》《我表个态》等。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5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
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是一种融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之精华的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宜宾市兴文县九丝城镇。明末清初,外省移民涌入四川,建武驻军和客家人共同将“木台铁桩戏”传入建武,并与当地每年的“二月初二文昌会”习俗相互融合,代代传承演化成了如今的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台上坐立的人物造型为“木平台戏”,凌空而起的造型为“铁桩戏”。主要内容包含耍花灯、拔河、舞彩龙、香亭子、打年锵、扭秧歌、耍杂技、祥龙灯、打铁花等,内容丰富精彩,有较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丽夺目的一支奇葩。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6苗族民间古方疗法
苗族民间古方疗法是清光绪时期兴文毓秀苗族地区民间医生李志高在实践中发明的治疗毒蛇咬伤的药方。兴文苗族先民多居住于高山草莽、虫蛇出没之地,生存条件较差,百姓被毒蛇咬伤现象较为普遍,李志高在长期实践中反复实践最终了治疗当地毒蛇咬伤的药方,为当地群众身体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这是苗族同胞长期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是当地先民智慧的结晶,有着较高的医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今天医学探索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7苗族接骨医药
苗族接骨医药是自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兴文一带治疗骨折、脱臼的药方。兴文苗族先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百姓患骨折、脱臼、风湿、筋络不通等病症较多。苗族特效接骨医药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的特征,为当地民众身体健康作出贡献。苗族特效接骨医药历经五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苗族医药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医药价值、社会价值。现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部分图片、文旅江安、屏山文旅
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