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创新中打造“非遗爆款”——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圆满落幕
时间:2023-08-28 16:24:02
8月23日,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式现场表演(马俊摄)
(资料图片)
8月23日,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薛玲摄)
8月23日,在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人头攒动,不少游客用手机记录下展品(薛玲摄)
新疆网讯(记者李卫疆 薛玲)8月27日,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在阿克苏圆满落幕。
本届非遗展为期5天,19个援疆省市175个参展项目、184位传承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新疆14地州市155个参展项目、199位传承人纷纷亮相,现场展示的各类非遗产品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其中有多款在展会上销售一空,成为了游客口中的“非遗爆款”。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非遗项目成为“爆款”呢?
在对这些“爆款”项目的传承人进行采访之后,两个关健词透露出它们成为“爆款”的原因。
重“传承”用细节攒口碑
8月25日,在江西展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瓷器代表性传承人陈繁国向观众展示他的瓷器作品(李杰摄)
本届非遗展延续了“文化的瑰宝 人民的非遗”的主题,以“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有一些有着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
8月25日,在江西展厅景德镇的瓷器前围满了人,观众为工艺精湛的瓷器所震撼,拿起一个茶碗或茶杯看了又看、手机拍了又拍。
“这次展会让我开阔了眼界,疆内外非遗传承人相聚在这里,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提升非遗传承技艺,也欢迎新疆的朋友走进景德镇了解和感受千年陶瓷文化。”本次非遗展,江西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瓷器代表性传承人陈繁国来到了展会现场,并亲自介绍和售卖他自己的纯手工作品,受到观众的关注。
展会进入第三天,陈繁国的签名款茶具就卖得所剩无几。“青花瓷器具与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热度越来越高,人们对茶具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青花瓷茶具其实是‘自带流量’,我们只要更精细地把控好每一件作品的品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陈繁国说。
8月25日,在山西展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侯虎代表性传承人李小梅向观众展示她的“布老虎”作品(薛玲摄)
同日,另外一个展位也围了很多人,在这个展位上,多个品种的“布老虎”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特别是一些带着孩子的游客,纷纷去给孩子挑这些小饰品。
这个展位是山西展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侯虎,展位上,一群大大小小、虎虎生威、寓意美好的非遗老虎系列展品引人注目,大红的帽子、鞋、挂件,包括百家姓氏挂件等展品,吸引观众驻足观赏,并禁不住诱惑就买一个挂件带回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侯虎代表性传承人李小梅,从小就向母亲、姥姥学习黎侯虎,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博览会,这次来到新疆参加非遗展收获满满,没有想到她制作的老虎作品这么受欢迎,带来的数百件挂件两天就卖出一半以上。
李小梅说:“非常高兴第一次来到新疆参加这次非遗展,与全国的制作、指尖非遗传承人碰撞交流,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由于‘虎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特别是对于孩子,所以很多人现在更加在意这个传统,喜欢在孩子满月的时候给孩子送这样的一个布老虎或者虎头帽、虎头枕。现在我们开发出了茧绸、条绒、平绒材质,还把这种工艺用在钥匙扣、小车挂件等商品上面,有了非常不错的前景。”
8月24日,在喀什展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买买提艾力·玉苏甫向观众展示他的土陶作品(薛玲摄)
在喀什展厅,喀什的铜器、土陶、养生茶等非遗展品引来众多观众围观,尤其是喀什著名的土陶展品,“这次非遗展,我带来了茶杯与插花用的花瓶2个系列产品卖的很好。通过这个非遗展,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喀什的非遗土陶,欢迎全国的朋友到喀什观光旅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买买提艾力·玉苏甫说。
喀什地区文化馆副馆长葛晓介绍说,本次非遗展,喀什突出一个静态展示和一个动态展演。静态展示主要展示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铜器、土陶制作等,动态展示主要展演了刀郎木卡姆等歌舞表演,喀什这次带来了非遗项目有1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项,地区级非遗项目1项。传统的土陶工艺一如既往地大受欢迎。
“传统的土陶器造型独特,散发着独特的新疆魅力,每一届非遗展都会吸引很多人。现在,土陶的制作更加精细化,在喀什,土陶器皿已经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商品。”葛晓说。
近年来,通过对非遗项目的细节化打造,很多非遗项目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也使得传统的非遗项目再度“走进生活”。
重“创新”用创意造亮点
今年的非遗展延续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新发展的传统,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陈出新,以非遗展示促交往,以作品切磋增交流,很多非遗项目被制作成具有现代感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成为本届非遗展的亮点。
8月24日,在巴州展厅,巴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传承人汤丽向观众展示剪纸作品(薛玲摄)
8月24日,在巴州展厅的工作人员穿着《凤冠霞披》,展示巴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传承人汤丽的剪纸作品(李卫疆摄)
剪纸是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新疆巴州展厅的剪纸作品《凤冠霞披》,穿在工作人员身上格外耀眼,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驻足观看,不少观众纷纷上前合影留念,感叹作品之精美。
巴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传承人汤丽说:“这套衣服是我的灵感之作,剪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能贴在家里当窗花,还可以穿在身上来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之美。”
昌吉州展厅的花馍,令人味蕾大开。香喷喷的“九碗三行子”“馓子”“点心”引人驻足,尤其是黄澄澄的“丝路花馍”系列展品非常诱人,这是昌吉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丝路花馍传承人甘惠琼的美食作品。
8月24日,在昌吉州展厅,昌吉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丝路花馍传承人甘惠琼展示她的“新疆花馍系列”作品(薛玲摄)
“真没有想到,我的‘新疆丝路花馍’系列产品在展会上全部卖完了,我的展品也被商家订购。”甘惠琼说,她在传统的花馍工艺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使得花馍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口感上,都有了变化,也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另一个与面粉相关的展位同样吸引了很多人,这个展位放着奥特曼、小美人鱼、等动漫人物,而且还可以现场为游客制作人物肖像。这是吉林展厅的白氏面塑,吉林省面塑项目的传承人白春雨正在现场展示制作工艺。
“爸爸我要那个‘奥特曼’。”8月25日,5岁的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展厅,一看到五颜六色的面塑娃娃马上跑过去选了一个拿到手上对父亲说。
8月24日,在吉林展厅,吉林省白氏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春雨向观众展示面塑肖像作品(薛玲摄)
“开展以来,我的很多展品受到观众喜欢,尤其是私人定制的人物肖像,我20分钟就能制作好,很多人慕名而来,找我订购,这两天就订购了20多个客户的肖像,这让我非常高兴。我感觉新疆人真诚热情,通过几天来的交流生活,我越来越喜欢新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留在新疆,把新疆的风土人情植入我的作品里,让它生动地展现出来,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事业作出贡献。”白春雨说。
“传承”与“创新”是非遗项目的两只桨,它们让非遗具备了“乘舟出海”的条件,同时通过非遗展的交流,又形成了更多形态的表现形式。两年来,苏绣与新疆刺绣、河南葫芦烙画与新疆葫芦画、内地土陶工艺与新疆土陶工艺等项目都有了深度的交流,也形成了很多新的文创产品。
通过不断传承,并在更多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形成新的文创产品,进而形成新的文旅产业,正在成为新疆文旅不断尝试和探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