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来了!这几种病容易发作,养生记住一个重点!
时间:2023-08-25 15:30:13
8月23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礼记·月令》中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逐渐进入真正的秋天。
【资料图】
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白天热,不亚于暑夏之季;早晚凉,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养生重点:防秋燥
处暑后,养生重在预防“秋燥”。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医师张双喜2023年在其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处暑后早晚温差大,属温燥节气,易引发鼻燥、口干、咽干不适、咳嗽少痰及手脚心热等症,某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肺部疾患,也易复发或加重。
处暑节气,遗留的暑湿气候还会继续影响到脾。脾主人体肌肉和四肢,当脾被湿困,人就容易疲劳。
处暑后这些小毛病要防好!
1. 感冒咳嗽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之女、妇科专家蒲志兰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燥邪最容易伤害的就是肺脏。秋天,人体内一般都会有夏季带来的热毒,加上秋燥伤了肺的阴液,就很容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还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
2. 鼻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端和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夏秋相交鼻炎容易发作有几个原因。一是开空调,过滤网上的尘螨和其他过敏原搅动起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昼夜温差大,使鼻黏膜受损;三是秋季花粉传播广泛,易引发鼻炎。
3. 哮喘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哮喘的发作常与气候骤变有关,秋天是高发季节。很多患者在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寒气易集聚在人体内,秋季转冷,外寒入侵,内外夹攻,原有的哮喘就会急性发作。
4. 皮肤干痒
江苏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东旭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处暑过后,干燥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早晨起床时会觉得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皮肤干燥就容易发痒,甚至有时挠破皮肤都不解痒。
5. 心脑血管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夏秋过渡时期,昼夜温差大,气温忽冷忽热,是心梗、脑梗发作的危险期。
6. 抑郁
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魏陵博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过于悲伤则易伤气,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产生抑郁。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
处暑养生记住这几点!
1. 多睡1个小时
处暑时节正处在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此时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午睡也是处暑时节的养生之道,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
2. 保暖捂好肚子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卜昌荣2015年曾刊文表示,日常注意胃肠和脐部的保暖,晚上睡觉时,肚子要盖上被子。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露肚子,寒气会侵入人体,可能引起急性腹痛、腹泻、呕吐。
3. 穿衣凉而不寒
要注意,“秋冻”并不是“遇冷少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地增衣,以凉而不寒为宜。
4. 多吃润燥食物、少吃煎炸食物
处暑饮食养生应以生津润燥为主,多饮开水、果汁、豆浆、牛奶等饮品,多吃新鲜果蔬,如梨、荔枝、石榴、苹果、柠檬、杨桃、胡桃等。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多吃些莲子、百合、蜂蜜、山药等。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
5. 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6. 保持心情愉快
进入秋天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安神定志。
相关稿件
30℃气温线将退至长江以南,这些地方提前领到“秋天体验卡”!
恒寿柚果2023年上半年净利8453.68万 同比增加125.7%
阿姨在这儿美美入照!这个“生活盒子”开业,嵌入25项生活场景
迪哲医药(688192.SH):抗肿瘤靶向药“舒沃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菜根谭:无障碍阅读珍藏版(关于菜根谭:无障碍阅读珍藏版简述)
打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先进示范 10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广告销冠做大客户发展内线的秘籍:“老4陪”向“新5陪”转变!
九州通:融资净偿还132.66万元,融资余额7.41亿元(08-23)
麒麟信安:融资净偿还528.83万元,融资余额9051.32万元(08-23)
江苏养老金计算公式分享:2023江苏养老金计算公式,看完你也会自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