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六项举措”让农牧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时间:2023-08-04 06:05:55
时至盛夏,正是农家小院花红叶绿的好时节。一大早,内蒙古兴安盟六户镇永繁村脱贫户李国龙就在自家小院忙活起来,院子里栽植的榛子树绿意葱茏,今春播种的药材苗生机盎然。“从前,院子里只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今年在村委会指导下换成了榛子和药材,这一亩半地每年咋也能挣个6000元以上吧。”李国龙看着自家庭院满脸笑意,园子里的宝贝是他眼中的“致富良方”。
李国龙(右)正在庭院内忙碌。
年初,李国龙将家里外包的11亩土地收回,通过代耕代种社会化服务与村里的突泉县红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为李国龙提供耕、种、收、管“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他当起了“甩手掌柜”,全心全意发展起庭院经济。
(资料图片)
“以前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只能挣400元左右,现在交给合作社,一亩能多增收500元,省心省力,业余时间还能去村集体经济林打工赚钱。”谈起代耕代种模式的好处,村民李国龙每天干劲满满的。
永繁村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
土地代耕代种,却照样有收益。永繁村的代耕代种为村民提供降本增效的耕作方案,打破地力产出的“天花板”,不仅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同时还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给部分有劳动能力,又不愿意外出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眼下正值玉米病害防治关键期,可永繁村村民张生却一点也不着急,自从把土地代耕代种托管出去,他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为村集体经济林除草打药上。
扎赉特旗新林镇新发村赵志国庭院种植苍术。
“现在我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每天就是在山上的经济林打工,最低一天就能收入130元,光是这一项今年增收2万元没问题。”64岁的张生乐呵呵地说。由于年纪较大,无法外出打工,但是通过以工代赈政策,能够让他在家门口挣到钱。
“代耕代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民全面增收奠定了基础。”永繁村党支部书记马艳冬介绍道,在此基础上,永繁村同步大力推动庭院经济增收项目,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并通过450亩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让100余名村民参与到整地、挖坑、管护等环节,目前已为村民发放工资70万元左右。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长发村发展剁椒产业。
“450亩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通过确权到户分配给313户农牧民,每户1亩地,榛子达到盛果期后将为每户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益,永繁村预计3年内户均增收可达2万元。剩余部分榛子将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村集体增收100万元以上。”马艳冬指着远处的榛子林算着“增收账”。
收入乃民生之源,是衡量农牧民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千方百计增加脱贫农牧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对兴安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
去年以来,兴安盟乡村振兴局谋划出促进农牧民增收“六项举措”,通过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强化市场主体带动、发展代耕代种社会化服务、支持开展牲畜品种改良、支持务工就业,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钱景”,着力开辟增收“新路子”,让农牧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突泉县学田乡庭院经济发展劲头足。
“结合我们兴安盟资源禀赋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实际采取的六项增收措施,促进了农牧民多元化增收致富。我们镇也采取产业增收、挖潜记收、帮种稳收和就业创收四种方式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在六户镇人大主席陈浩看来,促进农牧民增收“六项举措”的提出,接地气、利长远,起到了攒家底、促增收、作示范的作用,为老百姓打开了渠道,改变了思想认识。
兴安盟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昌波表示,以前采取的增收措施相对孤立,不能长久持续解决增收难题。“今年,我们以深入推进代耕代种社会化服务为契机,最大程度挖掘释放劳动力潜力,并通过庭院经济、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市场主体带动等方面全面吸纳就近就业,支持引导各类培训主体按需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持续提升农牧民就业数量和质量,促进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健全。”
发展木耳产业助增收。
如今,通过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兴安盟农牧民的日子“钱景十足”,正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稳步前进。计划到2025年,兴安盟扶持200家社会主体代耕代种耕地200万亩;扶持300家市场主体带富农户5万户;改良肉牛肉羊10万头(只),培养本土改良技术人才1800人以上;通过务工就业增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达到2万人。同时,推动全盟高质量庭院经济累计覆盖20万户、50万人以上,达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原标题:《内蒙古兴安盟:“六项举措”让农牧民“钱袋子”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