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赤院士: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时间:2023-06-23 09:37:20
(相关资料图)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958年,我国空间科学创始人赵九章先生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学习。在70多天的行程中,居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卫星的核心内容。一天,代表团受邀参观一辆被布遮盖的卡车,上面装载的正是卫星,但却不能进一步打开看……回国后,赵九章先生下定决心: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足以令人自豪的是,中国航天立足自己的力量,牢牢抓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个牛鼻子,掌握了战略主动。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刘振兴院士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引发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欧洲航天局主动提出,希望欧方的“星簇计划(Cluster)”与“双星计划”开展联合探测。当中国科学家来到欧洲参加卫星联试时,我们自主研制的空间探测仪器赢得了欧洲同行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科学认知、技术指标和性能上的差距,欧方厚厚的现场测试手册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中欧科学家的合作,也让“星簇计划”与“双星计划”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
由此,我们也越发感到,跟高手过招,可以知短长,今天的自主创新,不是唱独角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今时代,合作有利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双星计划”开辟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先河,“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德国、瑞典、荷兰三国与我们合作研发的三台科学仪器,搭乘中国的探测器共同探索月球背面的奥秘,展示了我们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悟空”“墨子”“彗眼”“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毫无例外都在走开放合作的道路。随着我国空间科学的水平能力进入国际一流方阵,大规模的合作交流成为必然。当前,由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空间局共同策划、遴选、实施、发射和运行的地球空间“微笑计划”(SMILE)正克服困难稳步推进,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的新范式。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胸怀天下,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更加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纳更多优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上,中国科学家也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
(作者:王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相关稿件
黑泽把腿搭林志玲身上,林志玲下意识反应太真实,却忘了镜头没关|焦点滚动
韩国女星为出名真拼了?看她们演出的模样,全身湿透还要面带微笑 世界关注
阿娇当年到底多撩人?和陈冠希旧照曝光后,网友:女人味十足!|速读
环球最资讯丨瘦子经纪公司否认性侵并将提告:诽谤文化应该受到惩罚
焦点热门:国金证券:今年基建总体表现如何?后续开工如何演绎?
环球热点评!北京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8-39
世界快看点丨年内沪市已有14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分析人士: “违规的账”不会“一退了之”
广东要签30分魔兽,球霸任骏飞留队,赵睿的交易已定,上海1进1出
市场动态汇总:波津三方交易将达成 湖人目标曝光掘金又换选秀签_天天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