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壶” 视焦点讯
时间:2023-06-23 04:45:46
来一“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骆志平
凭手上一把壶,养活一家五口,曾德国称得上是个手艺人,但日子过得紧,就像粗糙的陶坯,泥中带釉,苦乐相黏。
一直想用文字为其加一把劲,添一点柴火,可撩动的文字总在忐忑中,擦不出窑变的火花。
昨晚,我有意约了一个玩陶人,聊起了曾德国,聊起了他手艺中的那把壶,没想到,他和曾德国曾是“铜漂”中的合伙人,带着五彩釉色的梦想,一起来的铜官。
可能是老窑口熄灭的柴火过于久远,面对初来乍到的帅小伙,反应迟钝,让流逝的光阴未能打印出内心的斑斓,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来了又走了,剩下几个窑痴,坐在龙窑脊背,用泥巴捏着内心的困惑,追寻老窑口久远的记忆。
长沙铜官窑,开釉下多彩之先河,名头系在诗文上,绘虫草花鸟,将唐风吹到了波斯湾。
然而,手艺人中鲜有精微的刀痕,能雕琢出生活的原味。千年之前如此,千年以后,大多还是和古人一样,以日用器居多,在窑变和釉色中寻找泥土的性情。
走的路子太窄,就会掉入非遗的陷阱,围着古法兜圈子。而别人,已在现代精微多变的玩法中,将泥巴捏成了老祖宗不敢想象的模样,七彩的釉色美得似精灵。
来一壶,是我给曾德国发出的吆喝,一壶茶、一壶酒、一壶春风、一壶明月,这种从具象走向意向的憧憬,是窑变中该有的符号。
或是历经了太多窑火的淬炼,偶尔,他也感到心烦气躁,一不小心,将泥巴烧成了铁疙瘩。然而,第一把带着敲泥如铁的茶壶,就这样诞生了。
偶遇是最美的风景,有了铁的质感来探路,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期待,马王堆红色的漆器,民俗村轻巧的藤织,禅檐空灵的瓦当,以及别有洞天的奇思妙想,长沙彩在他的把玩下,似乎穿上了先人的服饰,一身挂釉,五色斑斓。
曾德国个头不高,浓眉掌管大眼,墩实可憨,调皮的小胡子,时尚的马尾扎,外加一身棉质青衫,有如一壶风景,显禅风古韵,和讲坛上那些专家学者相比,不输气韵,更显资养。
内心充盈,面相中就不会有苦味,日子累点无妨,凭手上揣着的小技艺,把日子过成品茗的自在,很多有钱人做不到,曾德国做到了。
其实,独自打拼的日子,犹如路边摆小摊,能够做到养家糊口,已算不易。活得不气馁,这是一种智慧,至少保持了体面和执拗。
在当今时代,缺乏创业生态的支撑,任何复兴和发展的愿景,都将成为空想,现代科技,让工艺复古不再显难,市场的活法,除了拼玩法,更离不开成本的降维。
可铜官老窑口,缺的就是上下游产业生态的链接,大伙为了生存,各显神通,甚至相互碾压。心神生乱,财气即散,自然就会落入难以为继的窘境。
很难想像一个在湖南卫视做过专题推介,江湖上略显声响的制壶高手,日子过得也如此。我去过其门店,看过他的作品,和他有过比较深入的碰撞,他对长沙铜官窑的理解,从自家窑膛中得来,大多是书上找不到的法子,他不善文案,但心中的窑火蹿得烈。
前些日子,福建建阳来了一拨客人,自然聊起了建盏。建盏是建阳宋代老窑口留下的记忆,按史书记载,建盏是宋徽宗“心头肉”,现存世藏品仅三件,全在日本,国内能找到的只有残件半盏。假若宋徽宗知道了,不知会不会比丢了江山更心疼。
幸运的是,建盏作为非遗技艺,经过800多年断烧后,却在老窑口卷起了宋窑风。建阳人聪明,知道宋徽宗满眼花鸟虫草,满腹风花雪月,自然算不上好皇帝,但做建阳建盏的代言人,绝对合扣又合味。
当朝皇上看上的茶器,光凭这一条,建盏就站上了风口,加之建阳有高人,善于在推杯换盏中,玩捏资本的性情,建盏很快就炒成了陶瓷业界的神话,有价有市,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作为唐代出生的长沙铜官窑,其手上功夫,釉中绚丽,把玩手法,传世珍品,远非建盏可比,怀揣的梦想也很多,但自从黑石号扬帆出海后,似乎就断断续续地消失在人海,即使在上个世纪偶尔扬起了一下头,传世的记忆,依然踩不上古人的肩膀。
可惜唐朝理不出宋徽宗那样有才情、又贪玩的皇帝。不然,也可揪出来站个台。当然,这些只是调侃的话语,真正复兴唐窑之梦,靠的还是手艺人,更要有让手艺人愿意来、留得下的好法子。
凭心而论,曾德国手上功夫并不差,他研制盘古风、汉韵、盛世红系列,虽不齐整,亦无文案支撑,但每一个种类产品的开发,都凝聚着他对泥色、釉彩、窑火的理解和人文表达。
比方说:盘古风的铁疙瘩壶,就是用1280度窑火四次复烧的结果,不然,就露不出那身铁疙瘩肌肉,也看不到壶身裂变的气泡,更敲不出有泥如铁的清脆。
他研究汉风漆器,借鉴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饰和漆红,窑温控制在1320度,先烧高温,后辅釉色,再低温复烧而成。
还有柴木灰入釉,这副老祖宗留下的单方,变成了他门店的名号“草木烧”。其意为:在釉中调入草木灰,增加釉的碱性和黏度,然后上釉烧制。这样,就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挂釉奇观,在他看来,所有破法,都是为了承古出新。
在门店中,他让我品了一套别有洞天的茶器,意境来自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其烧制、嵌法、着釉也是别具一格,当然,表达的空间有限,五柳先生看了是否满意,另当别论。
和建盏一样,再神奇的手艺,也只是为了捏出一份泥土的憨情,曾德国能从几把壶中探索开启长沙彩的新钥匙,看似平常事,实为不了情。
老窑口犹在, 建盏的启示就摆在桌案旁,风涌日月, 窑火当炽烈,让我们来一壶,一齐发力,吆喝起扬帆出海的号子。
来源:新湖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望城文联”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