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我国科学家揭示蛇类起源与演化机制
时间:2023-06-22 10:48:27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有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
据介绍,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蛇类演化出了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不同支系的蛇类,结合多组学及基因编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系统阐释了蛇类的起源与特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基于染色体水平蛇类基因组数据集构建了迄今最有力的蛇类系统发育框架,推断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支持了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假说。
基于谱系基因组与基因编辑等研究发现,蛇类PTCH1蛋白特异性缺失的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是其四肢缺失的重要遗传机制之一。大量编码及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快速演化驱动了蛇类身体的延长。为适应身体延长,蛇类的内脏器官发生了不对称发育,如其左肺大多趋近于退化,而右肺则较为发达。蛇类丢失了控制器官对称发育的DNAH11和FXJ1B基因,是其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红外感应蛇类和穴居的盲蛇类物种特殊表型的演化遗传机制。
李家堂表示,团队未来将聚焦开发玉米蛇为模式动物并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同时,围绕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支撑。
相关稿件
广西凭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将加强与东盟多层次宽领域合作|速看料
因赛集团:拟定增募资不超6.45亿元 用于营销AIGC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等项目
中新集团子公司拟为中新旭能提供不超过6000万元担保_焦点短讯
这是玄幻电影,还是误入漫威片场?《速度与激情9》槽点满天飞-世界观热点
世界新资讯:数码宝贝机械邪龙兽拼装模型实物公开号称最强的霸气无限龙大王
快看:2023粤港澳车展:911 GT3 RS实车首次公众亮相
FF91 交付再“跳票”,贾跃亭的FF仍需融资3亿美元 每日聚焦
中国生物制药:受托人据限制性股份奖励计划购买约3590万港元股份|全球观速讯
保罗:老里曾打算将德隆带来快船 若我&德隆&费尔顿同队那太疯狂
中方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涉疆等问题阐明严正立场 每日讯息